最近清宫剧《延禧攻略》热播,也带火了“莫兰迪色”一词。说是剧中服饰清淡雅致的配色十分考究养眼,正是来自看上去灰灰哑哑的国际流行色“莫兰迪色”——一种以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命名的色系。说起色彩的缤纷之名,灵感来源不一而足。《延禧攻略》所用色调在中国传统色系中其实都能找到来处,中文里有关颜色的词汇尤其蔚然可观,敏锐精微。色彩最常见的得名方式是自然界的拟物摹形,比如中文的桃红、胭脂、鹅黄、柳绿、湖蓝、竹青、月白、紫檀、藕荷、赭石……读起来就觉音韵袅袅,古风浩然。一些颜色的芳名则来自地名,比如德国人发明的一种普鲁士蓝,被哈布斯堡王朝最为宠爱遍涂皇家建筑的申布伦黄。还有一些诸如莫兰迪色这样以人命名的颜色,生命与色彩碰撞出的火花,又是文化调色盘上多姿的一笔。
《静物》,1939 年,莫兰迪,布面油画
克莱因蓝来自一颗躁动不安的头脑,时时涌动着奇思妙想,他就是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克莱因从艺早期就沉迷于色彩的力量,尤其是纯色的魔力,他深信,表达一种感觉,无须语言,也不用解释,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克莱因蓝应运而生。
克莱因蓝极具视觉冲击力,是一种鲜明的宝蓝色,它的RGB比值为0:47:167(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通行的一种颜色标准,通过红(R)、绿(G)、蓝(B)三色变化以及相互叠加来得到各种颜色),也被称为所谓的“绝对之蓝”“理想之蓝”。这种蓝色还被克莱因申请了专利——“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
克莱因顾虑粉末颜料的明亮光泽,常会被混合的油料或胶水“杀死”,即遮蔽盖住,他寻求一种替代物既可让颜料附着在画布上而又不会改变其色彩明度。1956年秋天,他在化学家爱德华·亚当的帮助下,发现了一种无色的合成树脂,正可达到他要的效果。克莱因曾为说服沙龙画展审查人接受自己的单色画——摒弃所有图案、没有构图、没有任何色彩明暗变化,只有均匀色面的作品,费尽口舌,他自己也办过不同色彩的单色画画展,但观众们多把画作看成是装饰性的符号,并没有感受到克莱因所言的“内在精神力量”,让他困扰不已。最后他断定所有作品只用一种色彩,才可让观者专注获得他所期望的体验。
1961年的伊夫·克莱因,他的右手涂成克莱因蓝,他把这种“理想之蓝”称为宇宙最本质的颜色
于是他挑选了一种深群青蓝,认为这种色彩能传达空间的本质含义,遂创造了一种能够出色稳定呈现群青色彩的颜料工艺。群青色以前是从天然的青金石里提取而成的,是所有绘画材料中最昂贵的,宗教画中比较常见,比如圣母专属的蓝袍,也是教会有钱负担得起。1828年左右法国化学家吉美合成人工群青,才得以大大降低了这种颜色的成本。一种色素的最终显色,很大程度上是由黏合剂工艺决定的,比如钴蓝,蛋彩画里显色明亮,油彩画中则较黯淡。克莱因的专利更多是指技术上的改进,并非垄断某种单一色彩。
克莱因的父母都是画家,但他最初并未对艺术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他也不属于循规蹈矩的好学生,19岁没有考上大学,就再未接受学校教育,转而迷恋上了柔道,甚至专程赴日学习柔道。他在东京讲道馆进行了约一年多艰苦的训练,取得黑带四段的资历。他还热衷探讨各种形而上的问题,研究神秘主义和通灵术,加入了“玫瑰十字社”,这个组织倡导轻物质重精神,主张追求人的生命与宇宙精神的和谐。这些后来都成为他艺术灵感的来源。回到法国后,克莱因发现官方柔道协会不承认他的日本段位,愤怒地放弃了经营柔道馆的打算,继而决定要作为一名艺术家博得声名,响亮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前述种种行动都是他的尝试。克莱因深谙传播之道,更不乏大胆创意。他爆得大名的一次画展,1958年在巴黎伊利斯·克莱尔画廊举办,名为“虚空”。确如其名,展厅空无一物,只余空荡荡的雪白四壁,仅画廊面向街道一边的窗户用克莱因蓝展现出来。这场完全堪称观念性表达的展览,竟也在媒体的报道下人头涌动,有人迷惑不解,有人流连其中。展览还会提供免费的蓝色杜松子酒,据说这种添加了色素的酒会让饮用者一周内小便都呈蓝色,一场内部的蓝色洗礼。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天马行空的表现形式嗤之以鼻,存在主义作家加缪也来看展了,写下“唯其空无,最有力量”的留言。